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机制分析
2020年初湖北省武汉市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取得成效,在此过程中档案资料收集、分类、整理、查考利用和科学分析等应急管理措施发挥了特殊贡献。特别是2004年抗击“非典”疫情档案应急管理实践,为正确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宝贵经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新《档案法》”)实施为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保障,也为我国档案管理机制完善补上了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分析我国档案管理机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结合档案管理经验与启示,提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档案管理机制的对策,以期对档案管理融入服务经济社会和档案事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概念
2005年5月7 日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明确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字、声像、图表、磁性载体、电子文件等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自“非典”事件以后,我国建立了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的法定传染性疾病报告系统,也就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
二、档案管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抗疫志愿者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一次又一次战胜疫情的真实记录。其形成与其他门类档案相比,具备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的特点。现实中的档案管理机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一些难点。
1.档案形成突发性,过程管理很被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就让人们猝不及防,无论是“非典”,还是新冠肺炎疫情均产生于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此时,包括档案工作在内的各项应急处置都面临时间仓促、头绪繁多等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形成、收集等具体工作易出现顾此失彼、忙中出乱的被动局面,疏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档案管理,很可能造成无法弥补、难以估量的后果。
2.档案信息碎片化,收集整理有难度。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们处于高度忙碌和紧张状态,把重点放在组织与协调各方力量落实防控措施上,形成的各种载体的档案信息比较分散,内容多、范围广,且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例如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档案的内容既有反映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贯彻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具体措施、工作预案、疫情报告等文件资料,又有疫情病案、防治方法、诊断标准、科技攻关、环境卫生、流行病学调查等医疗专门材料;既有记录社会团体捐赠财物以及分配使用情况的图表资料,又有记录战斗在抗击一线医护人员的声像、照片资料;既有特殊载体文件及相关实物,又有反映英雄模范人物有价值的个人手稿、论文、证书等。形成材料的分散性、复杂性给收集整理带来巨大难度。
3.档案类别多样性,系统分类较特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档案形成的渠道多、涉及面广、门类繁杂。档案分类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分类,分类方法比较复杂。可以根据档案形成者、档案内容性质、档案载体形式、档案记录信息形式、档案记录信息时间以及档案所有权形式等进行分类。例如,按照档案记录信息方式可分为文字档案、图表档案、声像档案。声像档案又分为照片、录音、录像、影片等。上述类型档案分类方法在档案管理、提供利用方面都有特殊性。新冠肺炎疫情档案涉及行政、教学、科研、财会、设备、病案等多种门类,在档案分类时要求不影响其系统性,否则将对查考利用带来不便。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机制构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成为当下的主流思想,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档案法》于2021年1月1 日起正式实施,更是为我国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文章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ggwsyyfyx.cn/qikandaodu/2021/0613/716.html
上一篇:喉结核附例分析
下一篇:新冠疫情对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