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19,COVID-19)疫情“大考”凸显了医疗卫生事业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2]。而高等医学教育作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新冠疫情下,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同时也为教育的改革以启示和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学科专业、人才结构、科技创新、继续教育、中医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对后疫情时期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考量与建议。
1 强化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补齐学科专业短板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处于边缘化,全国3000余所高等院校中,仅有93所设有预防医学专业[3]。2019年软科发布的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公共卫生教育专业中国内地仅有3所高校进入前百强[3-4]。从招生规模看,预防医学本科生全国每年招收1万余人;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全国每年招硕士生2500人左右,博士生仅400人左右[3]。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在后疫情时期,首先要强化公共卫生培养体系的建设。
第一, 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学院和相关研究所建设。在财政、科研、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确保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有保障,形成长效机制。第二,加大公共卫生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我国公共卫生师资学科结构不合理,公共卫生教师队伍中,高达78.83%的教师仅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单一的学科背景,这样的队伍难以培养出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5]。对此,可实行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策略,立足我国高校培养一批既懂公共卫生又懂应急防疫的师资队伍,鼓励从国外引进一批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第三,加强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传染病科、所在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教研合作,在附属医院传染病科、所在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公共卫生人才实践实训基地。设有公共卫生专业的院校,必须拥有1所及以上三级甲等综合性附属医院作为临床教学与实训基地,预防医学直接相关的教学基地不得少于2个。基地应设置专职管理部门,制定培训内容和标准,加强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底考核等的形成性评价,内容涉及应急实践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及培训完成情况和业务学习情况。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应结合公共卫生的岗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标准,特别是要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
2 优化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补齐公共卫生教学内容短板
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中重“医”轻“防”“医防脱节”现象依然普遍存在[3-4],我国临床医学本科五年课程计划中,尽管常规开设了包括微生物学、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和传染病学的相关课程,但3门课程总课时比重低,且尚未开设专门的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课程。
为此,首先要优化预防医学专业课程。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预防控制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事件,执行公共卫生政策法规和公共卫生标准,实施促进健康的公共卫生策略。因此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知识专业性与广博性的优先次序,在学生掌握公共卫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过程中,合理融入伦理学、管理学、卫生法律法规、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课程。同时要提高公共卫生实践课程比例,在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优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在有资质的教学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在公共卫生机构见习和毕业实习,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专业实践与服务。加强理实一体的“情景教学”课程建设,模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训练学生的应急处置实战能力。其次,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提高公共卫生课程的比例。加强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院之间科教的合作,针对现代社会公共卫生需求,共同设计临床医学专业中公共卫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培养具有预防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再次,探索性开设一批体现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融合的医学相关专业课程,积极推进医学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养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解决病原学检测、现场调查、疫情研判等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
3 注重科技创新思维培养,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近5年来,虽然我国医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上升,增长率分别为35.7%和41.8%[2],但总体规模不够,并且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明显不足。为此,第一,要进一步夯实医学本科五年制教育。本科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根基,是研究生的重要生源。未来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本科医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时要提高医学专业准入标准,通过全面实行“一本”招生方式保证生源质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第二,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研究生教育,注重创新思维培养。要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等不同的启发引导,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以解决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通过问题的创新性解决,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医学高校可设立创新性人才培养学院,制定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的实施可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学生的创新性实验设计和科研训练;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接受严格的科研实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文章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ggwsyyfyx.cn/qikandaodu/2021/061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