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觉符号角度看社会现象的本质以共享单车为
一、共享单车的视觉符号性
从语义出发,“我去扫一辆小黄”里面的“小黄”似乎有了具体的指代。在过去,我们不知道“小黄”指的是什么。是一名叫“小黄”的动物?还是指黄色的小东西?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我们便知道它是指由北大学生创立的OFO共享单车。从视觉现象入手,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周围到处停放一排排整齐又鲜明的小黄车。就这样,我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对小黄车的视觉印象。从它有具体的指代开始,其背后承载的是整个社会、商业、技术等背景条件的转变。浅层来看,共享单车是一种视觉符号。
根据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看似中性与中立的符号运作,却充满了权力阶层的印记,其中主要的机制,就是在符号的外延与内涵意义的过渡间,隐秘地安插一个武断、符合有权者利益的评价,继而透过大众媒介的操作,把此一人为的痕迹抹除,加以自然化。“1我们可以顺着“小黄车”,试着外延出两条机制:一个是品牌OFO——便携出行——美好城市、链接城市——共享;另一个是自行车——公共交通——以低廉的价格占用一段时间——共享。企业为了突出其品牌概念“美好城市、链接城市”,不停削弱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低廉价格地占用的环节,进而升华概念达到“共享”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三层信息:一是,共享单车本质是无桩自行车租凭服务;二是,一个企业概念创意的来源可通过弱化甚至抹去本该有或已有的特性,而在机制链接中突出“新”元素;三是,共享与公共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样的。
共享单车是整个社会、商业、技术等等糅合在一起的产物。正如局伊·德波所说,为什么整个现代社会生活都表现出一种“奇观的积聚”,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或历史的纯粹的表征。2那么共享单车就具备了这个时代的典型性,因为在这个时代背景语境下,单车已经不再是作为单车本身被讨论,我们更多的是谈论它的符号性。就像,上海永久自行车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视觉符号,而共享单车就是21世纪20年代的视觉符号。
二、共享单车的本质
共享单车属于经济服务,这里不得不提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共享经济。我们对“共享经济”有侠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界定。从资源角度来看,共享单车其实并不是已有的、待处理的“闲置资源”,它是租车平台(如OFO、摩拜、美团等)外包给单车制造商生产出来的增量存在;从所有权来看,它属于这些共享平台公司所有,并不属于广大人民群众,它仍是私有化的产物;从使用权来看,骑行用户只有通过对平台缴付押金和租凭费用,才能在一段时间内使用该物品。可见,共享单车符合共享经济的定义,基于交易利益平衡达到的暂时性使用权转移,说白了就是一种“租凭”行为。共享单车的本质是无桩自行车租凭服务。但并不是我们最初最理想化的“共同分享”。
三、共享的本质
共享,从基本汉字拆解为“共同”和“分享”,表意为与其它一起使用或分享。这跟有一字之差的“公共”有一定的联系。《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共”的释义是“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两者都有“共”的含义,主体服务或是负责对象都是人。但是,对象从最初的“人”变成更为具体的“出资人”。这样,2元钱的公交车,只要你能交2元钱,任何人都可以乘坐(前后同样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其实,2007年就有公共自自行车,都是通过押金、付费的形式在特定的站点进行借车还车。但是,为什么当时的公共自行车就没有火起来,反而是十余年后的共享单车风靡全球?除了技术的革新这点,使借用程序变得更为便捷,更重要的一点是:人性。从字面来看,“共享”与“公共”的替换,“享”字,很好地掩盖了人性的自私、贪婪、虚伪。我们似乎都开始变得“虚伪”。从这里,可以预测未来的事物会更多带有精神层面的刺激。
从视觉性来看,共享单车是公共自行车从之前的不可见变为可见的体现。所谓“视觉性”不单是指物的形象或可见性,而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世界的图像化”,是使物从不可见转为可见的运作的总体性。3可以说,共享,一定程度上是当代人对“公共”的一种衍生。正如上面所提及的商家在自行车的机制链中从“公共”有意替换或增强共“享”的概念。
由于人性,我们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或是最原始的共享——产品使用没有属性的区别、没有市场的交易。我们只能在共享的模糊定义边界上拓展、丰富,弥补当下市场的供需问题。所以,当下的“共享”本质上是,民众公平、有偿地共享资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收益、并共同享受经济红利。
文章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ggwsyyfyx.cn/qikandaodu/2021/0625/742.html
上一篇:西方学者视野中新媒体对于公共文化影响之概述
下一篇:论公共空间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