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项目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和学的促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社会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突出公共卫生现场工作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入学后在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上,至大学四年级才接触专业课程,因接触时间较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入学后并不了解专业内容,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即使后期接触到了专业知识,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通过推进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和专业知识,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满足时代需要,我国各高校提出了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研究型教育方式,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因此,大学生创新立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加强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同时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也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早期渗透
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知识后,才能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形成相应的能力,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可以在运用的时候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与其他专业相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涉猎较晚,导致预防医学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沟通时间有限,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需要在相应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我校公共卫生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为此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每一位指导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专业问题和科研思路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学生可以选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大多数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点下进行创新实验。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将预防医学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贯穿其中,例如,当学生提出感兴趣的见解以及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时,指导教师通过介绍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相关章节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课题设计思路和方法给予指导,介绍科研论文如何写作等,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早期渗透。
二、提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
对于各个学科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今后涉猎各个行业的专业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对其具备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的要求也不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是我国医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随着我国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3年SARS之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根据国家对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要求、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形式背景及人类疾病谱改变的现状,尽快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应急能力提升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主动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创新实验的各个环节。大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课题设计、实验数据的收集、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直至论文撰写。此外,指导教师可以利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基地(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尽可能地接触实际生产工作环境和调查现场。学生在主动参与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弥补了学生见习难的问题,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如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实验室监测等)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文章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ggwsyyfyx.cn/qikandaodu/2021/070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