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公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水平,对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博士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及知识创造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优博论文”)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起到了激励优秀人才、促进创新成果的作用[1]。从199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评选优博论文的工作,至今已历时14届。本文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优博论文(不包含提名论文)的分布、作者及导师情况作简单分析,找出共同特点,对提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思考。
一、优博论文的分布情况
1.优博论文、作者、指导教师和学科的分布。从1999—2012年的14年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共评选出10篇优博论文,如表1所示。除2002年、2003年、2005年和2007年未产出优博论文外,其余10年中,每年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优博论文。
表1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优博论文及获奖者情况(1999—2012年)
评选优博论文的工作要求规定,博士研究生只能在毕业两年及两年以后才能参加评选。因此,在评选结果公布时,我们可以发现多数论文作者已经具有了副教授以上的职称,而胡志斌等作者晋升更快,在获奖时已成为教授。大多数优博论文的作者都成长为自己所在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和青年中坚,更有周育森、蔡琳、丁桂荣、胡志斌等作者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国家“973”或“863”课题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博士生导师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10篇优博论文,由12位博士生导师进行指导。其中,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的叶舜华和洪传洁共同指导宋健博士的《不同粒径柴油机排出颗粒物的潜在致癌性及其机制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的沈洪兵和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魏庆义共同指导胡志斌博士的《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基因型—表型相关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12位博士生导师中,有一人任学校校长,有三人任二级学院院长,有中科院院士一名,长江学者两名,有三人担任全国性学会的会长或副会长。
2.培养单位的分布。根据培养单位的性质和层次,笔者将博士生的培养单位分为“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普通院校和军事院校三类,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优博论文培养单位分布
由表2可以看出,“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优博论文产量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3.在各二级学科中的分布。按照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规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主要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以及军事预防医学等六个二级学科。10篇优博论文在这六个二级学科中的分布是: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4篇,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3篇,军事预防医学2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篇,其他二级学科未产出优博论文(具体见表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领域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以及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发展速度较快,人才培养方式较为成熟。
10篇优博论文中,有6篇论文出自国家重点学科,另有3篇论文研究方向与其培养单位全国重点学科交叉,这表明国家重点学科已经成为了优博论文的主要培育基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成效。
二、优博论文的重要标志
1.选题现实意义重大。10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优博论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立足国家和社会需求,解决较重要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大应用价值。例如1999年的《不同粒径柴油机排出颗粒物的潜在致癌性及其机制研究》就将现代化社会中大幅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汽车尾气作为研究的内容,探讨其对人民健康水平的危害;2001年的《福建省胃癌高发现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2009年的《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基因型—表型相关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2012年的《热休克蛋白27、70基因遗传变异与DNA损伤、肺癌易感性和预后的关联性研究》就共同关注了影响居民健康的胃癌和肺癌;2010年的《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的空间分析及重点钉螺孳生地的探测》研究了长时间影响我国湖沼地区的血吸虫问题;2006年的《真皮来源成体多能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与促进创伤修复的实验研究》更是解决了军事预防医学领域中的棘手难题。
文章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ggwsyyfyx.cn/qikandaodu/2021/0707/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