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流行病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1]:“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此次会议的胜利召开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确定了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需要不断创新方式加强“思政课程”的建设,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提出也成为现阶段各个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以期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新医科”背景下提出医学教育由重治疗,向预防、康养延展,突出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理念,由此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然而结合思政教育目前在该领域推进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分析相对有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培养的人才将为实现人群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等方面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培养有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国际化的卓越公卫人才同样是本领域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考验和努力方向。《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领域中的骨干课程,被称之为“公共卫生之母”[2],基于前期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总结,笔者以该课程为例将从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探索以及实施途径等两个方面与同行分享,旨在探讨如何挖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素质能力。
1 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
现阶段对于“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核心问题首先需要考虑如何挖掘和探索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学科资源、学术文化,将其转化为思政育人的资源。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其中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对公民个人行为层面提出相应价值准则,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不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其目的就是让当代大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本文主要结合上述四个方面对《流行病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给予讨论。
1.1 紧跟国家卫生事业发展,激发公卫学子爱国情怀
公共卫生的目标是促进人类健康,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国家完备的制度体制为坚强后盾,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梳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至今的各项预防策略和措施,例如计划免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癌症筛查、慢性病预防控制等,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在其中的应用和意义,加深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体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促进人群健康及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加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未来投身公共卫生事业的热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也逐渐加大。趋于完善的全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减轻居民疾病负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教学环节中,结合专业内容,整合时代发展背景资料,让学生感知祖国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并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每一个公民的坚强后盾,只有强大的祖国才能为人民生命全周期保驾护航,才能确保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不断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民健康的公卫梦贡献自己智慧和青春的崇高理想。
1.2 弘扬学科领域榜样力量,培养公共卫生工匠精神
流行病学发展至今经历了近2 000余年的历史,而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奋勇献身的流行病学先驱者。例如,我国20世纪初期东北等地区鼠疫肆虐,我国流行病学先驱者和奠基人伍连德博士不顾安危,带领研究组深入高流行区域,开展现场调查,最终探明其流行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鼠疫防控策略和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我国鼠疫的大面积流行。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肆虐,中国公共卫生专家和医护人员共同组成援非医疗队,和当地人员一起坚守抗击埃博拉疫情第一线,为最终控制当地疫情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发挥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和使命。此外,我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全国上下社会各界人士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团结一心,短短几个月将疫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在这次全球大流行的疫情防控中有太多可挖掘的榜样案例,特别是4.2万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防疫人员逆行而上支援武汉,感动了全国人民,充分体现了医者仁心的救死扶伤敬业精神。
文章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ggwsyyfyx.cn/qikandaodu/2021/0708/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