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高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一心,共抗疫情。医疗是处理“存量”,疾控是控制“增量”,应对急性传染病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是缩短战“疫”时间的主要力量。尽管在SARS之后,公共卫生事业和人才培养得到重视,但还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也未能与医疗形成有效合力。
本次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人才现状问题包括:一是公共卫生从业人员不足且人才流失严重:2018年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从业人员18.78万人,即每万人口中仅有1.35名CDC从业人员,约为美国的1/5[1];二是公共卫生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在CDC实践实训较少,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2];三是一线医务人员公共卫生意识和能力不强:疫情初期,综合性医院门诊和病房的临床医生均出现感染新冠,且未与疾控专家形成及时有效的沟通[3]。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助力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一、扩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规模
目前,我国设置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已从建国初期的8所增至近百所[4],但整体招生规模不大。据调查,23家综合性大学及医科大学2012年—2016年招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本科生2940名~3568名。目前,我国有93所高校设公共卫生学院或预防医学系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70余所院校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所院校培养博士研究生,每年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大健康相关企业输送约7000名公共卫生人才,为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5]。然而,公共卫生人才总体培养规模与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仍有差距。为推进高水平公共卫生教育全覆盖,建议优先考虑顶尖综合性大学及七大地理分区(华北、华东等),布局10所左右的国家重点公共卫生学院,独立建制、学科齐全、保障优先、校地联动、对标国际,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卫生教学科研国家队。在此基础上,增列一批区域或省域“双一流”公共卫生学科,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学科在整个学科门类中的地位。扩大综合性大学、医药学类高等学校公共卫生学科招生规模,鼓励更多高校筹建公共卫生学院并开设相关课程,制定政策鼓励更多优质生源报考公共卫生相关专业。
二、完善公共卫生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应做到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既要培养能够在不同层次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日常工作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也要培养层次较高的、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交叉性人才。然而,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人才培养较单一,以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为例,除北京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少数高校本硕、本博连读长学制外,其他90余所高校培养5年制本科生培养方案相似。我们建议综合性大学率先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本硕、本博贯通式培养方案,如5+2的应用性本硕连读专业硕士、5+4的研究型本博连读博士;在已试点公共卫生专业博士学位(DrPH)的基础上[6],扩大学位点数量和规模,面向公共卫生从业经历人员培养公共卫生行业领军人才。针对现有五年制本科,各高校结合实际,辅以交叉学科培养方案,如公共卫生管理、数据科学、社会与行为科学等,多层次多模式培养具备公共卫生实践、研究和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公共卫生工作实践性强,但高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过程以理论讲授为主,理论课程占比80%甚至90%以上[7],在CDC实践特别是实战实训不足。建议借鉴临床医学类人才培养:(1)加大实践课程比重,从见习到实习等不同环节,突出实用技能培训,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2)对于突发公共卫生等不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开展模拟疫情控制演练,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培养等;(3)2019年已试点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总结经验,面向全国推广,提升公共卫生医师实战能力。此外,对接国际先进经验,推荐优秀学子赴海外院校、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进行短学期实习实践,并将中国公共卫生经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拓展国际视野。
三、培养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复合型人才
根据我国的规划,到2030年要建立更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达到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8]。全科医学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为居民提供全面、综合、协调、连续和个性化服务的医学科学。全科医学重在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院后社区康复等服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公共卫生完全一致。因此,建议试点“公共卫生+全科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即全科医生具备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和能力。建议在预防医学本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科医学训练,如“4+3”培养体系,前4年学习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后3年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新型全科医生。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医学等专业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加强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特别是基层全科医生的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医疗卫生系统公共卫生知识轮训制度,并定期对一线人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平战结合,提升“哨兵”能力,培养一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扎实、防治结合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文章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ggwsyyfyx.cn/qikandaodu/2021/070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