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灌基础研究沃土滋养临床根治之果
钱旭在南京医科大学2020年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发言
癌症通常是由多个基因的突变或异常导致。因为诱因复杂,所以研究繁复,成果转化周期长。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基础研究的每一步重大突破,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攻克某种疾病过程中的一小步,但诸多的一小步累积起来,由量变引起质变,就可能是实现临床医学对某个疾病从根本治疗的一大步。南京医科大学钱旭教授正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之一,从最初的仰望星空到如今深入其中的奋进征程,脚踏实地,钱旭不断用研究践行对生命科学的探索。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高中时期,生物课堂的学习为钱旭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显微镜下的细胞和组织,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他埋下了一颗渴望探知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种子。虽然所学尚浅,但他从事生物研究的方向却很清晰。2003年,深爱生物学的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我们现在的研究中会涉及蛋白质纯化、细菌改造等,其实那时已经有所涉及”。本科的扎实积淀,为钱旭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钱旭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作为国内生物基础研究顶级学府之一,钱旭对研究所向往已久。然而在研究生考试中,钱旭未能如愿以偿。机缘巧合下,钱旭的调剂导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创始PI之一)被引进南京医科大学。从此,钱旭便跟随导师从事肿瘤基础研究,并与南京医科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博士毕业后,在家人的支持下,钱旭前往美国最负盛名的肿瘤研究机构之一——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导师的引领和指导下,他针对“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肿瘤细胞如何在营养供应不良状况下生存”的问题展开了具有前瞻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实验过程中,钱旭没少遇到麻烦和不顺,但凭借积极主动向他人学习和安静做研究的“动静结合”之法,他最终顺利完成了相关课题。
研究中,他首次揭示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在激活自噬促进胶质瘤细胞生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次揭示了能量感受器AMPK除了对糖、脂类、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具有调节作用外,还对另一类生物大分子——核酸合成具有调控作用,丰富了人们对AMPK这一能量感受器的认识。此外,该研究对于临床转化也具有重要意义——钱旭说,AMPK激动剂在临床需与其他靶向治疗策略联合使用,才能降低其对肿瘤细胞生存的保护作用。
两项研究成果后发表在生物医学顶级期刊Cancer Discovery、Molecular Cell杂志上。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奖励评选委员会对研究成果十分认可,他们认为:该研究扩大了医学界对肿瘤特性的认识,应用前景可观。于是,凭借此贡献,钱旭成功拿下了两项该中心学术奖励。同时,他还受邀分别在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肿瘤代谢工作组论坛(2018年1月)和在江苏南京举办的“第七届金陵神经肿瘤国际论坛”(2018年12月)上作了专题报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犹他州Snowbird举行的肿瘤代谢领域国际顶级会议Keystone Symposia上,钱旭的壁报汇报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从国内认可到国际赞誉,钱旭不断在航线上加速前进,用实力证明自己。
2018年,在结束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怀着报效祖国和对硕博就读学校的感激之情,钱旭回到南京医科大学任职。母校再次展开怀抱,全力支持他的工作,除了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所在的公共卫生学院还为他准备了最齐全的实验场所,“基本上把所有最好的都给我了,非常感谢学校的大力支持和信任”。提起在南京医科大学的工作,钱旭满怀感动地说。
扎根基础从事营养与肿瘤代谢研究
正如水是生命之源,基础研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然而,虽然基础研究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但国内形势却不容乐观。
早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工作期间,钱旭就发现,美国基础研究领跑世界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钱旭说:“在知识储备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国外可以发现基础知识背后的内容,进而进行创新性研究,而国内学者虽然研究成果与国外差距很小,但在原创性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创新,成为钱旭科研道路上不变的追求。
文章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ggwsyyfyx.cn/qikandaodu/2021/0709/789.html
上一篇: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共识分野与融汇次公共卫生
下一篇: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