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拱卫武汉这座“英雄城市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初春时节,气象更新。据媒体消息,武汉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速,武汉未来五年新建15家三甲公立医院。同时,武汉市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中的“四院三中心”建设进展迅速......新冠疫情后的武汉,正着力推进公共卫生补短板、强弱项,这是“健康武汉”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武汉努力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的有力实践。
自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整个社会尤其是公共卫生领域,都在积极的反思,疫情凸显公共卫生体系哪些短板?如何补短板?湖北、武汉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正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作,作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武汉正通过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提高传染病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建立医防协同机制、完善多部门联防机制、推进全社会群防机制九个方面,补齐短板,增强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质量,全覆盖。武汉这一轮公立医院建设重点放在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市民感叹:“今后如再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了这几家大型公立医院,心里就不会慌了!”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实践对照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战经验再次证明,推动预防关口前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和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过去一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疫情来袭,武汉干部群众群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经过艰苦努力,疫情防控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被媒体誉为“最安全城市”的武汉,在国内经济发展中攻坚克难,最早实现了经济正增长的城市之一。武汉、湖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后疫情时代,武汉着力构建分级分层分流救治机制,加快提升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让“人民的医院”在人民群众集中的地方拔地而起,拉起“健康防线 ”。“人民的医院”为人民,武汉以人民健康为基础保底,奋进新时代,蹄疾步稳,风雨兼程,“中部大哥”向着“国家主力”迈进。
紧跟形势需要,每年限时完成一些看得见、摸得着、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是湖北省、武汉市党委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办事原则。均衡医疗资源,调动各方资源,贴近市民需求,以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把医院建到老百姓身边,这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充分发挥实事项目的托底性、普惠性、导向性、协同性,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急、难、愁”问题,切实起到惠民生、促转型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满意度。
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抓好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打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这是湖北省委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只有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才能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把“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各地重要议事日程,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谋划,才能实现“健康武汉”,进而为“健康中国”目标添力加热。
据了解,不止省会武汉,湖北全省在疫后谋划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2247个,规划总投资2545亿元人民币,重点加强疾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基层防控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远城区和市县延伸。武汉这一轮公立医院建设,也许正在拉开整个湖北优质医疗资源向广大群众均衡布局的序幕。
文章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ggwsyyfyx.cn/zonghexinwen/2021/0311/451.html
上一篇: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将继续强化
下一篇:直播预告:中国青光眼的现状与公共卫生